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资本 > 发现真实的“社会”
发现真实的“社会”
:过去30年,“”和“治理”是国际社会科学的流行概念,很多人把“治理”当作是替代“”、“管理”的目的性价值。然而,世界并没有因治理概念的流行而变得更加良政善治,所导致的问题更是众所周知。究其根源,治理理论建立在“人是的、社会是善的,国家是恶的”基础之上,假设所有社会都是平等化的、化的、具有公共的社会。事实上,“社会性质”如此多样化,如今的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失衡的多元主义的利益集团社会,南美就是各团体为瓜分公共利益而设立的“普力夺社会”,非洲则是“国家”被各种“地头蛇”所的“强社会”,大中东则是政教合一的伊斯兰社会,而印度是一个高种姓人把持各种高等协会的种姓社会。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很多国家最缺乏的是组织性、合作性,是制度整合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在这些社会里提倡“去国家化”而强化社会的治理,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对于这些社会而言,最需要的是一种发展能力理论,而非去国家能力的治理理论。
听起来时髦的治理理论或者善治之说,为什么没有将人类治理变得更好?很多地方反而因此变得更差?究其根源,在于理论的“一般性”假设。霍布斯的“人的”假设让研究变成科学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冲突性,假设解决了基于“人的”的问题就能解决国家的兴衰困局。几百年来的世界史证明,假设只是假设而已,人类依然摆脱不了国家兴衰的命运,发展并非一向前,“逆发展”或现代化“中断”并不鲜见。但是,人是健忘的动物。沿着“人的”的假设推演,人能够自治即构成社会,社会必然能够实现善治。然而,几十年来的世界实践表明,基于社会而实现善治的假设同样是假设而已。正如基于“人”假设的理论不能解释国家兴衰一样,基于社会假设的治理理论同样不能实现善治。根源在于,一个文明体系就是一个世界,而不同社会的性质或者社会禀赋具有异质性,并非都是所谓的社会。社会是或者国家的“母体”,即和国家都源自社会,因此理论或者国家理论的解释力取决于对社会禀赋的认知程度。认识不到不同社会的异质性而试建立一个“一刀切”或者普遍主义的治理理论,在实践中必然碰壁。因此,要使得治理理论能够治理而不是起反作用,首先就需要认知社会的性质。社会是由“人”和“文明”构成的,具有质的性质。只有弄清楚不同质的社会,然后才能思考怎么办,即探索能够起到治理作用的治理理论。这并不是国家—社会关系中的所谓社会决定国家或者国家决定社会的争论,而是意指有“国家学”之称的学只有首先研究社会,弄懂由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构成的社会,才能拿出有用的治理方案,甚至是社会的方案。在《论联合》中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判断,完全不同于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所依赖的主体是工农大众,所依赖的则是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对社会性质的不同判断决定了完全不同的结局。同样,在比较国家治理中,是否认识到不同国家、地区的社会质性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治理理论与之道,结局也完全不一样。因此,认识理论、尤其是运用理论的前提是把握不同文明体系下的社会禀赋或者社会性质。
基于社会的治理理论其实是在“人”假设的基础上诞生的,而试与古典思想做切割的“人”假设则来自霍布斯的《利维坦》。在论述“国家致弱或解体的因素”部分,霍布斯认为“当国家不是由于的、而是由于内部失调以致解体时,毛病便不在于作为质料(matter)的人身上,而在于作为建造者(maker)与安排者的人身上”。也就是说,只要秩序的“建造者”基于人的而建立起相应的制度或者规则,就可以使国家免于兴衰的循环。哈贝马斯将霍布斯的学说视为科学主义的源泉,认为霍布斯是现代和古典观察方式的分水岭,“以科学为依据的社会哲学的要求,其目的是一劳永逸地指明正确的国家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条件。它的论断将不依赖于地点、时间和情况而发挥效力,并且可以不考虑历史状况建立永久性共同体”。“在认识正确的国家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普遍条件时,不再需要人们彼此之间的机智的实践行动,而是准确地建立各种规章和制度。”②基于“人”假设所建立的规则,便能回答国家兴衰之谜,这样就把学归属于科学,再到后来,作为社会科学的学完全脱离了古典学的规范要素,并形成了科学与古典学遗产的对立。而亚里士多德古典学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强调政体的条件性,一个城邦的好政体不一定适宜于另一个城邦,因为城邦之间的条件完全不一样,因此一个城邦的好政体在另一个城邦就可能变成最坏的政体。但是,伴随着科学和工业的滚滚向前,基于“人”的制度(规则)成为一种普遍主义的思想。自然地,基于“人”所构成的“社会”也必然具有普遍主义,即新的社会都应该是社会。托克维尔针对19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所描述的“社会”也就成为“一刀切”式治理理论的根本假设。
托克维尔虽然没有用“社会”这个词,但其关于美国乡镇自治的描述就是一幅活脱脱的社会景,《论美国的》也因此被普遍视为社会理论的来源。一定要注意到,托克维尔论美国的其实是讲平等化趋势,这是理解社会的前提。没有社会平等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更谈不上所谓的社会。而托克维尔观察到的美国是趋向平等的,因为那是一个农业社会。也就是说,平等化的农业社会的自治状态,是理解社会理论的前提,当社会不再是平等化的时,就无所谓真正意义上的社会。
在托克维尔看来,美国“社会是由自己管理,并为自己而管理。所有的都归社会所有……人民以推选立法人员的办法参与立法工作,以挑选行政人员的办法参与执法工作。可以说是人民自己治理自己,而留给的那部分也微乎其微,而且薄弱的很,何况还要受人民的监督,服从建立的人民的权威……人民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和结果,凡事皆出自人民,并用自人民”。③代议制之外,自己管理的方式就是乡镇自治和各种的自治。④美国人民所以能自己管理自己,是因为地理、和民情,其中最重要的是民情——守法、有责任感的公共。结果,“在制度下,蔚为大观的并不是由公家完成的,而是由私人自力完成的。并不给予人民以最精明能干的,但能提供最精明能干的往往不能创造出来的东西:使整个社会洋溢持久的积极性,具有充沛的活力,充满离开它就不能存在和不论如何不利都能创造出奇迹的精力。这就是的真正好处。”⑤
二战前在欧洲流行的法团主义是不是社会?大概很难给予否定,或者说二者并非泾渭分明的概念。但是,法团主义直接导致了主义。⑥因此,正如二战之后学术界因正确不再团主义一样。事实上,社会也不是主义学的热门概念,相反在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传统里,社会(又称“市民社会”)才是一个针对“国家”一直受到重视的概念。1979年,菲利普·施密特的论文《依然是一个法国主义的世纪吗》,复活了法团主义的概念,从此用来比较研究拉丁美洲和南欧的发展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比较而言,社会概念的流行要比法团主义更晚些,直到苏联东欧剧变之后才成为“被发现”的概念,同时被赋予推动变革的新内涵,进而成为当代世界中一种普遍性的新。作为催生了第三波化的“社会”,首先复兴于中东欧,以捷克著名“”哈维尔(Vclav Havel)为代表,对其多有。⑦这样,虽然学术界和其他领域对“社会”概念界定各异,但是取向都近乎一致,那就是在冷战后期继续对抗苏联、主义以及主义。⑧在1989年,新主义在苏东国家全面化之后,对“社会”的讨论连同“第三部门”、“福利国家”全面兴起,⑨并由此从一种“”学理化为一种“学概念”。
国外对“社会”的研究呈现两种径:一种是作为加以推动,一种是从历史、统计等主义角度加以论述。在第一种径的意义上,以《》(Journal of Democracy)主编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的论述最具代表性。在戴蒙德看来,“社会”有一系列好处,诸如公共,促进参与,发展具有和的文化,增强对经济的、推动经济发展等。这些优点归根结底有利于的巩固,促进的化。⑩美国前驻俄大使、斯坦福大学学教授麦克福通过对发生在塞尔维亚、格鲁吉亚以及乌克兰等国家的“颜色”进行分析,指出社会在组织、动员上街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促成“颜色”的关键。(11)
在主义研究的径上,新托克维尔主义者罗伯特·D.帕特南最有代表性。帕特南提出了“共同体”的概念,其特征是参与,身份首先是由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来表示的。团体有助于的效率和稳定。从内部效应看,培养了合作和团结的习惯,培养了公共;从外部效应看,大量的二级组成的密集络增进了“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12)但是,即使是在意大利这样一个规模并不大的国家,依然存在强共同体与弱共同体之分(意大利北部—南部),后者完全不是托克维尔意义上的社会,而是传统的恩主—关系,是一种畸形的利益集团。一些著名的大型跨国调查也和帕特南一样采取了相近的考察方式,诸如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 Survey)和亚洲动态调查(Asian Barometer Survey)都设置了诸如“你加入了多少社会组织”、“你对非组织的信任度”、“你觉得人们多大程度上是可信的”等问题作为测量社会发展状况的指标。
以严肃学术态度观察“社会”的研究值得称道,但大多数学者变成了推动社会变革的家或者活动家。“治理”理论作为的流行,就是学者作为家身份的结果,是国际机构的推动。学者和国际机构假设,既然“社会”能够推动苏联东欧的变革,自然同样能够替代而治理国家或者通过社会而治理即自治。甚至于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具有国家主义色彩的斯考切波(Theda Skocpol)也持类似看法,认为社会有助于各种和经济发展。(13)鲍威尔(G.Bingham Powell)等人指出,在苏东国家和经济欠发达国家完成转型之后,新的执政面临的问题是摒弃社会和的传统,需要鼓励社会的成长,使得通过来参与过程和增强代表性。(14)
作为的“治理热”还应归功于国际组织的推动。1989年世界银行报告《南撒哈拉非洲:从危机可持续增长》中首次出现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一词。报告选取了圭亚那、加纳、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地、津巴布韦等国家进行分析,作为晚近的后发国家,这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有着相似的特点:国家兼任了经济建设中的计划制定者、规则制定者、实施者和监督者。但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十年经济衰退,从中等收入国家倒退成为低收入国家。报告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质量恶化,忽视了扶持草根组织发展。自上而下的方法难以激发对发展大有裨益的社会能量,公共管理和制度框架建设方面的缺陷也无法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报告提出,非洲过去十年的经济社会危机根源在于公共机构的失败,私营企业、市场机制要想良好发展,就离不开有效的公共服务、可靠的司法制度以及对负责的行政,而这些共同构成了“良好的治理”,即“善治”。“在非洲发展问题的冗长陈述之下是治理的危机”,(15)若要实现善治,就需要在和社会之间实现良好的平衡。
自此之后,“治理”一词便被社会科学界大量使用。1992年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标题就是“治理与发展”,其中进一步发展了下述观点:“善治”是健全的经济政策不可或缺的部分。报告提供了“善治”的四个方面:公共管理(public sector management)、问责制(accountability)、有利于发展的法律框架(legal framework for development)和信息与透明(information and transparency)。的作用只限于提供规则和对市场失灵的适当干预。(16)除了世界银行的治理标准,联合国开发署(UNDP)、经合组织(OECD)等也都较早建构了国家治理评估指标,一些大学、研究机构也先后建构了治理评估体系。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经常使用的治理评估指标体系有140种左右。
综合各方论述,可以归纳出治理的典型特征:首先,治理的主体未必是,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一权威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来人机构,或来自二者的合作。其次,治理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国家与社会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再次,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运作过程,不同于的自上而下方式。最后,治理还意味着管理手段的多样化,不仅仅依靠国家强制力。
在此基础上,“治理”之前被冠以不同的界定,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全球治理、公司治理、社区治理、社会治理、市场治理、国家治理、治理等。这就是为什么关于治理的论文在中国能多达几十万之多。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最流行的话语便是“”和“治理”,国际社会科学中的学、公共管理基本上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学术研究。
这就是所谓的“治理热”。治理的理论基础则是社会或者权问题,这是由詹姆斯·N.罗西瑙(J.N.Rosenau)等人提供的。鉴于苏联东欧的“社会”在变革中的巨大作用,罗西瑙断定,“没有的治理是可能的,即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规章机制:尽管它们未被赋予正式的,但在活动领域内也能够有效地发挥功能。”(17)没有的治理的内在机理在于,“没有微观层面的间协调一致的变革,宏观层面出现的新秩序的巨大变动就无从谈起。”(18)也就是说,“权”是治理的理论基础。权不但会改变国内结构,还会催生新的全球秩序。罗西瑙列举了全球秩序的五大现象都是由权引发的,结论是“今天变现为强大的力量,行为处处都表现得不同以往……微观层面翻天覆地的行动古今皆有,但当今的行动在迅捷性、自发性、广泛性和持久性方面的表现都如此不同以往,这使得二者的差别似乎是质的差别而非量的差别”。(19)
在笔者看来,治理理论事实上意味着,第一,由“”所构成的社会是同质化的,即教文明下的社会和伊斯兰文明下的社会是同一性概念或者说同一个性质的质料;第二,由权支撑的组织的能力是同等的,不但在国内是同等的,界范围内也是同等的,因此才有罗西瑙等人的以权为基础的全球治理理论。因此,这种治理理论事实上有违以文化多样性为旗帜的联合国旨,在治理指标上搞一刀切,推广“最佳模式”(one best-way model),努力实界的标准化的国家治理模式(one-size-fits-all roach),结果同样的治理形式产生天壤之别的效果,有的在天堂,有的在。正如哈佛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马特·安德鲁(Matt Andrews)的研究结论,“善治”意味着因国家而异的差异化实践,没有统一的标准。(20)
类似严肃的观察还有很多。纽约大学教授伯曼(Sheri Berman)在《社会与魏玛国的崩溃》一文中,通过对20世验的代表——魏玛国拥有发达的社会,但最终崩塌于上台执政这一历史事实的研究(也提及帕特南忽略了意大利的兴起正是产生于具有良好传统的北方),了帕特南、福山(Francis Fukuyam)等一味溢美社会的,用的现实论证了社会也不一定必然增进化,反而有可能导致预期之外的极权。伯曼不无担忧地指出,一味强调社会组织的成长是极具性的,伊斯兰国家中社会组织的大量成长很可能是的致命敌人。(21)果不其然,在“阿拉伯之春”中,穆巴拉克的虽然被终结,但取而代之的不是拥抱的领导人,而是具有浓厚伊斯兰教色彩、与穆斯林激进组织“”(22)密切相关的穆尔西。哥伦比亚大学学教授斯奈德(Jack Snyder)以印度、塞尔维亚、卢旺达和布隆迪等案例指出,在族裔、教构成复杂的国家,多元主义的社会在推动化的过程中可能诉诸民族主义与,进而引发严重的冲突。(23)此外,以唐文方为代表的华人学者对以“人际信任”作为社会资本来测量社会的成长提出质疑。唐文方运用调查数据研究指出,作为“内在效能感”的社会信任与“外在效能感”的回应性增强了对中国和当前体制的支持,而非对西式的赞同。(24)其实,福山最近也在反思治理热下的社会理论,认识到在非组织化社会和国家,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无力的行动者,再强调社会组织的作用,就更弱化了国家能力。
笔者认为,要更深刻地认识治理理论的局限性,首先必须弄清楚作为治理理论基础的社会的性质,“团体”组成的社会都是社会吗?只有弄清楚社会的属性,才能建立起能够治理的治理理论。
一定要注意到,托克维尔《论美国的》其实是讲平等化趋势,这是理解社会的前提,没有社会平等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更谈不上所谓的社会。社会以人的平等为基础,或者可以称之为“平等化的社会”。平等化,确实是美国农业社会时期的特征,但也只不过是白人之间的平等化,而且是高度附条件的,诸如广袤土地(资源)、人口稀少、单一社会结构(农业社会)等。工业之后,美国还存在平等化社会吗?不但美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质变,更不能用基于特定历史时期观察美国社会而来的概念来分析不同文明体系下的社会性质。
很多概念其实是一种地方知识,因为伴随着国家的强大而得以普遍化。显然,这样的概念并不一定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就此而言,要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研究,前提是认识“文明式”,而文明的基本构成是语言、教和社会性质。就与本文关系而言,“社会性质”是可以把握的变量。必须重新认识各种“社会”的性质,因为在流行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中,“国家是必要的恶”意味着国家是天然的坏,“社会”是天然的好,假设社会一定是好的社会。的是,当思想家们说国家是“恶”的工业时期,国家正在学会弱者,而侵害社会的恰恰是资本,没有国家的,农民和底层阶级会更不堪。社会能够自治即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这完全是农业社会的命题,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皇权不下县”的“民治”的农业社会形态。到了工业社会,这个“民治”已经演化为“资本之治”,资本甚至能够国家。这就是简单的知识社会学的基本脉络。然而一些研究不问语境,不问概念的“时间性”和“地方性”,都是在“好社会坏国家”前提下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有好社会,也有坏社会,不同国家的“社会性质”可能完全不一样。因此,如果将基于一种社会性质(即社会)而制造出的概念,当作普遍化的线去搞国家建设、国家治理和—社会关系,必然是南辕北辙。本文将基于既有研究,大致罗列出“社会性质”的清单。
社会还是利益集团化社会。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社会已经演变为典型的利益集团社会,过度活跃的利益集团不但扭曲了公共政策议程,(25)更导致“国家的能力危机”,(26)今天则是成为出现“否决型政体”的根本原因之一。(27)更重要的是,正如普林斯顿大学和西北大学两位学教授研究所发现的,利益集团化社会必然是由强势利益集团的“寡头政体”,而不再是以社会为基础的政体。当社会演变为利益集团化社会之后,也只能“独自打保龄球”了,即不再参与。原因在于,到20世纪,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垄断资本集团,大多数美国人不再有能力自己,普通工人只能依靠大企业的工资过活,工会组织被和周期性的所遏制,劳工权益被市场所。(28)托克维尔笔下发达的“自己管理自己”不复存在,“”被卷入资本浪潮中,哪里来的自主性?也只能被政党和利益集团动员起来才有效,何况的主张在寡头政体那里很难落实。就这样,基于社会而产生的治理理论,事实上变成了寡头式治理,“没有的治理”变成了资本的治理。在现代社会,社会不是被支配,就是被资本支配,或者被资本俘获的支配。其实,早在百年前,当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看到美国劳工组织被垄断资本所时,就呼吁“好的国家”同恶斗争,各类商业集团等“有害团体”,鼓励“有价值的团体”(今天意义上的团体)。(29)
进入20世纪后,美国社会已经大大不同于19世纪中期之前的美国,从农业资本主义进入工业资本主义,产生于美国农业社会的自治理论,很难再适用于美国工业社会。也就是说,托克维尔的社会理论对于工业资本主义的美国,在某种程度上可谓论,更何况对于其他与美国社会性质完全不同的国家?一个并不适用于当下美国的社会理论,居然界范围内大行其道,真是匪夷所思。这种理论如果用于非平等化的、奉行丛林规则的社会,又会是什么结果呢?
普力夺社会。在现代化理论处于热潮时期,人的乐观主义是“发展带来”。结果呢?在第三世界,非但没有,反而陷入“”——战争、内乱、、动荡、,一幅幅不堪入目的主义危机画面。根源之一就是,的援建式发展无法改变社会性质。其中,亨廷顿将非洲和南美社会描述为“普力夺社会”。“普力夺”一词形容的是一种化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不仅军人干政,而且各种社会力量都干政。(30)关于“普力夺社会”的景,亨廷顿这样描述道:
在所有的社会里,专业性的社会团体都会卷入。在普力夺社会,这些团体之所以更加“化”,乃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去调停、、缓解各团体的行动。在普力夺制度下各种社会相互地对抗,没有什么制度也没有一批职业被或接受为调节各团体之间冲突的中介。同样重要的是,在这些团体中,对于什么才是解决它们之间冲突的而权威的途径,亦不存在共同的认识……在普力夺社会里,不仅活动家是各好汉,用以分配和决定政策的方法也同样是五花八门。各个团体是八仙过海,各显。富人行贿,学生,工人,,军人就搞。
在普力夺的一切阶段里,各种社会直接相互作用,很少或压根儿就不将他们的私人利益和利益联系起来。在普力夺寡头社会里,就是个人和家庭集团之间的斗争;在激进的普力夺社会里,就是各小圈子之间的斗争加上制度性和职业团体之间的斗争;在群众普力夺社会里,各种社会阶级和社会运动一切。各种社会的规模、力量和差异性的扩大使它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冲突令人越来越不能。(31)
结果,在普力夺社会,由于缺乏有效的机构去整合社会,随着参与范围的变化而变得不稳定,参与的扩大带来的是持久性的混乱。(32)这种情势得到改变了吗?看看今日巴西动荡不安的政局,看看在非洲国家如南苏丹活跃的各种国际非组织所起的作用,就会明白,社会理论所强化的各种碎片化,使得机构无力发展。然而,所谓“经济学神童”的阿西莫格鲁却认识不到这种社会性质,居然把巴西当作是有助于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制度”。(33)而这样的观点居然还大有市场。
强社会。“强社会”之说和“普力夺社会”有些相似,是亨廷顿的学生米格代尔所描述的非洲国家的社会形态。不同于马克斯·韦伯对国家的定义,在非洲:
社会控制可能分布于众多相当自主的群体中,而非大量集中于国家。换言之,大量权威可能高度分布于社会,但权威的运行可能是碎片化的。在这个大杂烩之中,国家仅仅是其中之一。各个组织——国家、种族群体、特定社会阶级的组织、村庄,以及任何游戏的群体、组织——单独或和其他组织一道,为个人提供策略的各种组成要素。(34)
众多的第三世界社会像复杂的蜘蛛一样富有弹性,虽然其中的某些部分之间的联系比其他部分之间联系更为重要,但是没有一个单独的部分是被完全整合进总体的。(35)
在任何一个个案中,社会控制的碎片化——社会规则制定的多元化——极大了后国家能力的增长。即使手中有用大量可支配资源,即使能毫不费力地消灭掉任何一个强人,国家领导人们还是发现他们受到了诸多的……强人有直接和接触的途径,并能以各种特殊目的动员。悖论是:在强人们日益依靠国家资源来支持其社会控制的同时,国家领导人们却依靠这些强人,而正是这些强人在运用着这些资源,对抗着国家法律和规则。(36)
米格代尔的灵感来自亨廷顿,但差别在于,亨廷顿只是生动地描述了各种“立党为私、参政为己”的过程,而米格代尔回答了为什么呈现“普力夺”状态——强社会像蜘蛛一样纠缠着试整合的国家,使得国家寸步难行,每一个控制着国家的强人都实行“”,即清洗对手,国家资源。在这种“强社会”里,社会理论又意味着什么呢?
伊斯兰社会。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之前,学术界相信,中东国家的结束之后,取而代之的将是政体。这又是典型的—二分法在比较研究中的简单表现,以一个简单的概念去看待如此复杂的发展。结果呢?之后不是什么政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甚至更加严厉的政体。为什么呢?只有亨廷顿这样深刻理解中会的思想家,才能给出“天启式”的答案。亨廷顿认识到中东地区社会组织的伊斯兰化或伊斯兰教组织对社会组织的控制:
在大多数国家,伊斯兰化的核心要素是伊斯兰社会组织的发展以及伊斯兰教团体对现存组织的控制。伊斯兰主义者特别关注建立伊斯兰学校和在国立学校中扩大伊斯兰教的影响。实际上伊斯兰教团体造就了伊斯兰的“市民社会”,它在范围和活跃性上相当于、超过、而且常常取代文明社会中常见的脆弱体制……在这些以及其他穆斯林社会里,伊斯兰主义组织虽然被从事活动,但却提供着堪与20世纪初美国的机构相比的社会服务。(37)
亨廷顿认为,虽然中东的体制需要转型,但转型之后的将不会是体制,而是伊斯兰体制。亨廷顿还指出,由于生成的世界秩序不对等,发展不平衡,伊斯兰世界中的年轻一代面对现代化的潮流正变得越来越保守与,由此将会进一步激发伊斯兰极端思想与。因此,尽管以文明为代表的文明也会对提出挑战,但是世界冲突与矛盾的主体却在以国家为载体的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间。对于土耳其,亨廷顿指出,随着伊斯兰主义政党在选举中获胜,教正在土耳其国内复兴,土耳其正在谋求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领导者,其立国之基——凯末尔主义与军队监护下的正在遭受冲击。亨廷顿还,土耳其将成为伊斯兰文明冲击欧洲的桥头堡。
对于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和伊斯兰转型之后的判断,引发了主义学者、尤其是来自中东地区派的反对。当代著名中东问题研究专家、美籍黎巴嫩裔学家福阿德·阿贾米(Fouad A.Ajami,1945-2014)认为,亨廷顿的预言并不可信。在他看来,国家间的秩序是国家建构的,传统是脆弱的,全球化过程本身也就是化。因此,在这层意义上,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像本身,转型的伊斯兰必然是的,第三世界中的埃及、土耳其、印度等国家,概莫能外。阿贾米特别指出,土耳其已经了现代化历程的不可逆道,因此,土耳其并不是致力于在从巴库到塔什干的突厥国家中发挥影响力,恢复昔日在伊斯兰世界中的帝国荣光,而是让自己融入从法兰克福、波恩到的全球化的道中。(38)
但是,“9·11事件”以及“阿拉伯之春”阿贾米改变自己的普世主义。当众人为“第四波化”到来而欢呼时,阿贾米却表示了担忧,认为这在带来的同时也孕育着。他指出,在埃及,强人穆巴拉克的虽然终结,但主义政党却没有做好准备,反而是具有的群众基础的跃跃欲试,在等待这个历史时刻。毫无疑问,在选举中获胜的是具有浓厚教色彩的乃至更极端的萨拉菲主义政党。(39)在伊斯兰化社会,竞争性选举刺激人们把自己的说成是最能吸引大众的种族的、民族主义的和教的事物。(40)果然,“阿拉伯之春”之后的埃及是伊斯兰主义的穆兄会,比的穆巴拉克更加。不得已,城市中产阶级又联合军人,了穆尔西。
种姓社会。根据阿玛蒂亚·森的描述,“种姓的特殊角色将印度与世界其他国家区别开来……种姓层级巩固了阶级的不平等,尤其是西北部大部分地区对妇女的相当普遍。不同类型的严重不平等相互强化,造成了一个极具性的社会系统,位于底层的生活在极端被的条件下。”(41)
在种姓社会,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极为严重,进而塑造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事实上,印度的教育系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严重分化,只有阶层的少数儿童能享受良好的——通常是杰出的——教育机会,大多数人只能局限于存在诸多缺陷的教育安排。”(42)结果,高种姓对公共机构——俱乐部、大学教师、律师协会、,以及工会、非营利组织、和其他公共机构的管理层——所占比例在75%左右,相比之下其占总人口的中的比例只有20%。(43)高种姓的地位在“团体”中比在国家机构中更加强大。例如,在阿拉哈巴德,高种姓在非营利机构代表和工会中的比例约为80%,在律师协会执行中的比例接近90%,在俱乐部中的比例高达100%。即使工会的工人主要属于低种姓,他们通常也处于高种姓的控制下。(44)在这种下,自治是谁的?自治变成了不平等的,这与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
在上述诸社会类型中,伊斯兰社会以平等化为特征,却不属于人想象的社会。其他诸如利益集团化社会、普力夺社会、强社会等,其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而平等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不平等社会中的各类,与其说是组织,不如说是各共同体历史上都存在的各类社会组织,在欧洲则是有千年传统的法团组织。美国的利益集团社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国家—社会关系,属于他们的“社会统合主义”(其实哪里能统合得起来?否则就不会出现“否决型政体”);普力夺社会、强社会和种姓社会,当然不属于所谓的“国家统合主义”,这样的社会或者国家可被称为“社会分利主义”,这样的社会形态与社会有什么关系?有趣的是,伊斯兰社会是以平等为特征,却不是人所说的相互相互尊重的“共同体”,反而有些不的极端化倾向。所以,把基于扭曲的社会的社会理论(即治理理论)运用于非国家的形形色色的社会,这些国家还能得到有效治理吗?这些国家的“社会分利主义”使得国家组织不起来,如果再强化这些团体,只能是以好概念(“社会”)的名义强化了坏(“私民社会”),就使得他们获得了更多对抗国家的力量,国家更加碎片化,这就是二战以来包括治理理论在内的各种发展理论失效的根本原因。不仅如此,在历史上,发达的团体还是主义产生的温床,意大利和的产生都是基于活跃的组织。这就意味着,即使在社会,主义既能促进发展,也能为反的结果。主义也许应当被看作一个中立的变量(因变量),本质上既不好也不坏,其积极或消极作用要视而定。(45)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沮丧的发现,但却是真实的历史存在。
基于上述社会性质的认识,组织并不是“因变量”,社会性质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改变的“自变量”——社会性质决定了主义并不意味着就是社会。这并不是不鼓励研究社会自治并推进社会自治——这是各共同体的一种与生俱来的社会形态,何况再强大的、能力再强的国家都不可能对社会负全部责任。但是,当“自治”导致各类对抗国家的社会形态时,需要的是能够整合社会、整合的国家能力,而不再是所谓的“社会”。基于比较社会性质的研究,在治理理论的光谱上,我们更需要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理论。(46)
中国正在推动“一带一”建设,其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以“社会分利主义”为主要特征的问题。比如,中国高铁项目(雅加达—万隆)搁浅,原因在于印尼土地私有制导致的难以、地方之间的恶斗、碎片化的关系,没有整合能力,让印尼佐科的基础建设计划付诸东流。(47)不研究非国家的社会性质,不对由此产生的经济社会学展开深度分析,“一带一”项目就难以顺利推动。可见,研究基础上的社会性质,不仅是国家治理理论的需要,更是全球治理的战略性任务。不加分析地“好概念”,不仅浪费了学术资源,更直接导致性危害,危害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
由于基于“人”假设和“社会”假设,治理理论非但不能有效治理,而且起到牵制乃至国家治理的后果,这是思想傲慢导致的非预期结果。因此,近十年来,美国学进入沉寂期,推广转型的转型学被宣布终结。治理理论并没有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而此前推动现代化的结构功能主义早就风光不再。原因何在?说到底,二战后的社会科学主流、尤其是美国学一直作为一种“学”的身份而建构,主流理论也基本了本国的实践,因此使得一系列理论(包括一度流行的治理理论)从失败失败,流行的治理理论变成了“空洞的能指”。(48)也就是说,如果说学本体论性质的假设有大问题而使得研究结论不靠谱,那么二战之后学学科方向的错误则使学远离现实而更不靠谱。
美国“学”的总体特征是“去国家化”,这既了学的性身份即“国家学”身份,也了美国战后国家越来越重要的发展经验。二战之前,美国学关注的焦点还是国家职能、体制、政党制度等“国家学”层面的宏大问题,或者说沿袭了欧洲学的传统。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美国学少壮派阿尔蒙德等人不客气地宣布,基于老欧洲经验的学概念该腾出空间、让出了,学应该体现“美国气派”。于是,“体系”代替了“国家”、“功能”代替了“”、“文化”“社会化”代替了“”等,(49)完成了学的社会性身份转型,即将学的“国家学”身份转型为“社会学”,学的研究径从传统的“高”转向以为主体的“低”。
在学放弃“国家学”身份的同时,作为国家主体结构的美国体制却日益膨胀,国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如果说美国内战打出了一个真正统一的现代国家,而大危机即“进步主义”时期则催生了一个以食品药品管理局为代表的现代体制。到1929-1933年大危机之后,“罗斯福新政”意味着根本性地改变了美国的角色,凯恩斯主义的干预经济成为常态,以至于被美国保守派称为“主义政策”。到了二战之后,为解决复员军人的就业和生计问题,国家开始大规模修建公和住房,“马歇尔计划”彰显之巨手。不管是否被称为“福利国家”,都意味着对国民的民生负有空前责任,这在历史上是全新的建制。凡此种种,都意味着国家治理应该是凯恩斯主义式的经济学,而不是单纯以市场为主体的古典主义或新主义式的经济学,更不是专注于的“社会学”。
在国家()作用越来越大时,在国家对的生活影响越来越直接的时候,美国学反其道而行之,不再研究国家,而将学下沉到社会研究,其典型理论范式就是阿尔蒙德所提出的结构—功能主义。该范式在美国学界统领了20多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开始。此后,这一学派的继承者将之转型为选择主义的主义研究,量化模型开始兴起。而这一时期的美国是什么样的呢?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整个70年代,危机重重,因此才有哈贝马斯对晚期资本主义性危机的警示。欧洲的新马克思主义,如普朗查斯的国家自主性理论,以及美国的“回归国家学派”,似乎都是对当时危机的一种回应。但是,国家学派至多在政策科学那里得到体现,国家理论依然不是所谓“主流”学院派学关注的对象——他们更关注理论模型的精致完美性,关心能否在主流学术上发表文章。因此,以关注个体为主题的选择主义学派依然置“国家”“政体”于不顾。甚至可以说,美国学除了关注美国的选举,结构、国家问题已经不再是美国学的关注焦点。美国学不再研究“美国”,或者说与美国的发展越来越背道而驰。美国的国家作用越来越大,但“国家”却淡出了美国学的视野。到了80年代,“第三波”化终于给美国学送来了一个现实性的新话题,尽管它不是事关“美国”的。推动以社会为主体的化转型研究成了显学,治理理论也顺利诞生并成为国际社会科学的最重要的关键词。直到今天,主义在国家和非国家都同时大危机。
从20世纪50年代的现代化研究到80年代之后的化研究,美国学的焦点基本上都集中在社会层面或化中的社会,越来越重要的国家—角色被技术化,变成了政策科学或者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政策科学的研究,主题就是怎么办,是程序性的研究,而不是解决冲突性的性议程。这样,在政策科学脱离了学而出来、学变成了事实上的“社会学”之后,“非性”的美国学必然进入;同时,“非性”的学所提出的以社会为假设的治理理论,也必然在各种非社会的异质性社会面前碰壁。治理理论导致无效治理,“发展学”不能促进发展。(50)
“发展学”是二战后国际社会科学的一个热门领域,但总结下来,如果说美国学主要是研究“好制度”,那么经济学则主要是研究“好政策”。“好制度”就是社会中心主义的“去国家化”的现代化研究和化研究,认为只要有一个社会,现代化和化就是顺理成章的事。30多年来,“好政策”就是以私有化、化为主线的新主义政策,认为一旦实现了市场,经济发展就指日可待。这样,国际社会科学“主流”所推广的就是与市场,这也是发展学的方案。
然而,这一“黄金组合”从来没有在国家自身发展中同时实施过。国家化历程漫长而渐进,其间冲突不断。市场的经济政策更是特定国家特定时期的经济学。亚当·斯密经济学诞生后的大半个世纪,英国一直奉行重商主义,直到1846年废除象征着重商主义的《谷物法》。但是,在经济政策实施半个世纪后,就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因此,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即使有和市场的组合,也是一种结果而非过程。即便是一种结果(模式),比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所谓的和市场的组合,要知道早就嵌入结构中,被各种私有产权的制度和法律套牢;市场更是凯恩斯主义框架下的放松管制而已,国家主义早已是市场的深层逻辑。从过程角度看,至多是单向性的政策,比如市场或者,而且在实施过程中都曾招致一个又一个大灾难。因此,无论是发展经济学还是发展学,最终都没有将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
在这个背景下,由和市场所组成的“黄金组合”被扩大为“—市场—治理社会化”的“金三角”。然而,这个“金三角”却成为让发展中国家无法的百慕大三角区。道理在于,历经殖民地历史而被碎片化的发展中国家,首要的挑战是如何组织起来,在国家组织不敌社会的前提下,“金三角”无疑进一步强化了固有的社会结构,旧社会结构上贴上所谓、治理等新标签,但“旧社会”依然故我。
基于新主义经济学和主义学的治理理论悲剧,再次验证了40年前亨廷顿的洞见:“美国人从未为创造一个而担忧。这一历史经验的差距特别使他们看不到在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里奠定有效权威方面的问题。当一个美国人在考虑建设问题时,他的思不是如何去创造权威和集中,而是如何去权威和分散。如果要他设计一个,他马上会想到要制定一部成文,想到还要有法案、三权分立、制约和平衡、联邦制、定期选举、党派竞争——一整套的绝妙手段。洛克哲学的美国人骨子里便抱有如此强烈的倾向,以至于将本身和对的混为一谈。怎样去设计一个有最大和权威的体系,美国人没有现成的答案。”(51)
基于当时很多非国家因实行美式现代化方案而导致的,亨廷顿认为,传统的基于代议制理论而演绎的性理论需要得到更新。也就是说,选举授权带来的不是所谓的性,而是失序,而能够提供秩序的自主性本身就是性的来源。(52)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针对当时国家的利益集团泛滥导致的危机,亨廷顿和罗马俱乐部的同事一道,提出能力问题。(53)此后,亨廷顿的学生米格代尔基于对非洲国家的研究,提出解决“强社会”的应对之道——国家能力问题,一种将意志变为公共政策的能力。但需要指出的是,学的“国家观”绝不是美国学、更不是美国社会科学的主流思维方式。
自主性国家、能力和国家能力,其实都是如何实现有序秩序这一人类难题。接下来的问题是,很多国家并非无序,国家拥有相对自主性,拥有能力或者国家能力,比如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但为什么国家依然得不到有效发展,为什么不能摆脱贫困而健康的经济增长?这就不能不追问国家治理能力或者说发展能力问题。
发展中国家如何组织起来,即如何解决“组织性”问题,并不是主流社会科学所能胜任的。这需要引进中国思想和中国经验。就治理的思想渊源而言,中国自先秦时期就有了发达的经济学,如管仲的《轻重篇》,因此民本思想下的“致治”之道特别值得研究。就中国经验而言,中国也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经历过碎片化,即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一盘散沙”。但是,中国把中国重新组织起来,并对象征着不平等的土地制度进行了性,因此才有后来的平等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建设。如何维持组织性,比如把关系组织起来的集中制制度、旨在提升政策执行力的以党校为核心的干部培训系统、具有产业链意义的工业园区制度,都是极为丰富的中国经验。
相对于社会科学围绕“分权”“自治”为核心的治理理论或者说发展理论,应对碎片化社会的“组织性”方案就是中国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经验最重要的关键词。在发展过程中,英国和美国依靠商业组织解决组织性问题,如1977年哈佛大学管理学家钱德勒的《看得见的手》,讲的是以大型公司组织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的组织化问题,这套经验被总结为社会中心主义社会科学脉络;法国、、日本等靠的是官僚机器组织国家的过程,这套经验形成为社会科学上的国家中心主义;、中国等则是靠政党来重新组织国家,这套经验可称为政党中心主义。(54)无论什么“主义”,都是如何组织国家的问题。但是,以经济学和学为主的社会科学,提供的治理方案却是“去国家化”进而“去组织化”,而组织性正是现代性的最根本特征,去组织化的治理理论必然是无效治理,所谓的“自发秩序”事实上是一种返祖理论—— 一种前现代社会的状态。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理论很难学习、更不能移植,但是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经验与思想,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自然有更多的相近性乃至亲缘性,因此“中国方案”也有更多可资借鉴的因素。
②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郭官义、李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3页。
(12)罗伯特·D.帕特南:《使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传统》,王列、赖海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02-105页。
(17)詹姆斯·N.罗西瑙主编:《没有的治理——世界中的秩序与变革》,张胜军、刘小林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页。
(19)詹姆斯·N.罗西瑙主编:《没有的治理——世界中的秩序与变革》,第320-321页。
(20)Matt Andrews:《善治意涵:因国制宜的差异化实践》,《比较评论》2014年第1辑。
(22)简称“穆兄会”,活跃于城市与乡村的中下层社会群体,提供比更优质、更便捷的公品和公共服务,得到中下层群众的。
(23)参见杰克·斯奈德:《从投票到:化和民族主义冲突》,吴强译,:编译出版社,2017年。
(25)参见罗伯特·A.达尔:《多元主义的困境——自治与控制》,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
(26)参见米歇尔·克罗齐、塞缪尔·P.亨廷顿、绵贯让治:《的危机——就国家的能力写给三边的报告》,马殿军、黄素娟、邓梅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
(27)参见弗朗西斯·福山:《秩序与:从工业到全球化》,毛俊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28)罗伯特·帕特南:《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刘波等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38页。
(29)参见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哲学史》(下),李天然等译,: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16-1025页。
(30)参见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2页。
(33)参见德隆·阿西莫格鲁、詹姆斯·A.罗宾逊:《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李增刚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
(34)乔治·S.米格代尔:《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张长东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页。
(35)乔治·S.米格代尔:《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第39页。
(36)乔治·S.米格代尔;《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第147页。
(37)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113-114页。
(40)阿玛蒂亚·森、让·德雷兹:《不确定的荣耀》,唐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92页。
(49)参见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詹姆斯·S.科尔曼等:《发展中地区的》,任晓晋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2页。
(50)参见吉贝尔·特:《发展史——从的起源到全球的》,陆象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53)参见参见米歇尔·克罗齐、塞缪尔·P.亨廷顿、绵贯让治:《的危机——就国家的能力写给三边的报告》。
(54)杨光斌:《制度变迁的径及其社会科学理论意义》,《变迁中的国家与制度》,:编译出版社,2011年。
下一篇:日元对人民币汇率
-
经济 业界 推荐 美圆指数 29美元 福汇外汇 港币兑换美元 公信宝 币世界 ok币 加拿大元汇率 金条价格走势 ok交易所 白银套利 ppi指数 金价走势分析 中币交易所 玩客币行情 港币兑美元 马来西亚货币 今日复明日 旧日噩梦 bullish 海曼明斯基 绿天鹅 黄金行情走势 汇率日元 火币pro 莱茨狗 fx57 美元价格 币世界快讯 金价格走势图 隔夜利率 全球货币战争 波场tron 2199美元 stdaily 伊朗油价 国际石油行情 btcchina 美元日元汇率 恒生指数实时 大立光股票 回升 hc币 夏盈盈 希腊公投 市场黄金价格 黄金k线走势图 蜡烛图 单均线交易 日元美元 国际油价趋势 比特币白皮书 2012年金价走势 usdt 白银价钱 今日石油价格 fx1800 缩表 油价走势 台股 sdag 杨林科 港币汇率 明斯基时刻 猛烈打压 stellar 隔夜美股行情 白银行情 dp1s 油价 微比特 meiyuan 香港恒生指数 成交量分析 白银比例 实时行情 白银 国际石油 ltc是什么币种 美元指数走势 期货实时行情 美元兑澳元 中期选举 美元指数dini rsi指标 美金兑港币 谦益农业 硬币回收价表 今天美元走势 太一云 间谍车 加元汇率 国际石油价格 意大利国债 澳元走势预测 btc挖矿 美原油行情 即时外汇 制造业指数 澳元汇率 美国股市休市 下周美元走势 欧债 玩客云 美原油连 道琼指数 币种 美元汇率走势 文章档案 外汇止损多少 以太 挖矿 vshen 极路由hiwifi 汇丰pmi adx 美元兑日元 全球央行年会 btm 空投 安币交易所 chaobi otc交易平台 金价 标普500期货 加币汇率走势 日元兑换美元 伦敦铜价 著名财经 国际油价查询 etc 外汇学习 美债收益率 阿希币 pEE币 什么是头寸 纽交所 钻石底 德国30 799澳元 持仓报告 玩客 原油走势图 港股恒生指数 欧元下跌 420欧元 金子价格 加元走势图 1.11111E+11 xrp 美元指数k线图 金价走势预测 最新黄金价格 铜价格走势图 黄金降价 汇率欧元 金针探底 原油成本 美元 strllar 泰奇猫 圈牌 金价走势 以太币 lme铜实时行情 eos价格走势 欧元兑美金 外汇基本知识 联邦基金利率 伦敦银走势图 基本面分析 空头回补 云鱼 py6是什么货币 rsi指标详解 265万澳元 国际油价格 gateio wti原油走势图 门罗币 白银价格走势 欧盟财长会议 外汇咨询 交叉盘 外汇初学 房价指数 cbt 比特股 ltc 隐私政策 石油危机 日圆汇率 英国股市指数 原油最新价格 行情报价 自动减支 黄金市场价 全球指数 imtoken 币投资 10美金 eos币价格 相对强弱指标 黄金年走势图 美原油 加元美元 虚拟币 值多少钱 国际油价 外汇哈里森 外汇交易分析 白银价格分析 日bi btcc 标准普尔500 wti原油价格 zbcom 和币 度宇宙 技术指标分析 全球股市指数 币久 白银价格趋势 克龙 银行回收硬币 hiwifi 贝尔链 美元兑换欧元 后座议员 黄金市场行情 德拉基讲话 UES 道琼斯k线图 美元对日元 k线图分析 恒生指数 英国脱欧时间 港股指数 比特币之父 bin 今日原油 jinjia 日经225指数 比特币价格 英镑汇率 742 大立光 外汇走势 上吊线 趣步APP被调查 肖野 理财三 铜走势图 艾达 吞阳 coinex 欧元美金 赵长鹏 法郎汇率 9g游戏 英国脱欧结果 硅谷bbs 俄罗斯火星人 铜价 什么叫头寸
-
当天 罪证 Marc 极路由hiwifi 2018 fashion rsi指标 ok交易所 全面 鲜 Mate 3000 ppi指数 欧盟财长会议 外汇止损多少 人心 校园 什么 解 经验 冰雪 pee 美元兑日元 美元指数dini 夏盈盈 多国 驱逐舰 多好 欧洲 企业 苹果 2199美元 隔夜利率 itc k线图分析 恒生指数实时 台股 中币交易所 29美元 dp1s usdt 日元美元 riyuan 国防部 3万 24人 手术室 伤残 他人 人说 烘焙 蝎子 风向 美元 产品 蚂蚁 青出于蓝 克林顿 大教堂 此前 违法 税务 马思 一开 延续 实时行情 今日石油价格 eth 独股一箭 黄金价格分析 美国指数 早晨之星 bullish explore2fs nexus10 黄金降价 gotowebinar 金价走势预测 英国股市指数 道琼指数 油价 pai币 专家 地球 3号 课堂 513部队 伊朗 S400 沦丧 视频 写下 看看 千元 七旬 30岁 闪婚 真 侧脸 驾校 心脏 扔书 31.7万 门生 熬夜 皇马 以为 传销 身 82岁 上门 亲亲 还在 两名 各不相同 人用 打印机 交警 3人 上当 中学 上课 就是 wifi 帮你 一层 今夏 小物 超美 一下 主题 增强 方法 滴滴 补贴 新派 茶饮 联手 gaga 盘点 品牌 用了 第三代 这款 项目 走进 航空航天 灵魂 考生 精神 低帮版 舞台 秦岭 齐聚 中国队 影响力 俄罗斯 肯尼亚 副部长 加油站 40个 阅兵 部署 露肩 白永祥 预约 安全性 高明 问题 配备 大规模 博览会 吉祥物 回升 adx 50个基点是多少 法国股票指数 比特时代 黄金k线走势图 市场黄金价格 原油wti 美金兑港币 英镑美元汇率 蜡烛图 马来西亚货币 单均线交易 第六计 深谙此道 汇率日元 英镑兑美元 美元汇率走势 外汇k线图分析 比特币工厂 空头行情 黄金走势 今天原油价格 苏格兰公投 白银报价 澳币兑美元 白银价钱 美国黄金价格 希腊公投 国际原油指数 白银套利交易 最新国际油价 欧元兑英镑 黄金的价格 英镑 伊朗油价 福汇外汇 鉴前世之兴衰 石油危机 伦敦银走势图 外汇咨询 联邦基金利率 铜价格走势图 原油走势图 黄金年走势图 btc挖矿 美元指数走势 杨林科 全球货币战争 2012年金价走势 澳元汇率 公信宝 法国 揭幕战 热线 金句 税延型 片酬 访华 道德 起拍 警方 成鬼 胳膊 民警 两男 夏天 vivo 过人 特色 索尼 套现 技术 人才培养 中考 高校 校本 越野 有大 牛仔 盛典 不规则 青年 德国 长相 骗子 清单 环境 相撞 达标 英吉利 任海军 杨伟 表明 魅族
-
美原油行情 国际石油行情 当天 驱逐舰 ppi指数 wti原油走势图 中国 罪证 房价指数 极路由hiwifi 日经225指数 新时代 全面 rsi指标 金价格走势图 马来西亚货币 dp1s ok交易所 ok币 有限公司 心痛 Marc 经济 欧盟财长会议 外汇交易分析 10美金 外汇止损多少 德拉基讲话 今日复明日 推荐 中国佬汉堡 美国 人心 2018 fashion 明斯基时刻 港币兑美元 白银价钱 伦敦银走势图 美元兑日元 玩客币行情 澳元走势预测 usdt 日元美元 波场tron 太一云 jinjia 强征 用人 Mate 3000 业界 回升 2199美元 黄金行情走势 隔夜利率 金条价格走势 海曼明斯基 福汇外汇 gwallet k线图分析 美元价格 恒生指数实时 中币交易所 29美元 美元兑澳元 fx57 美元日元汇率 火币pro 莱茨狗 币世界 多国 税延型 营业 国防部 校园 鲜 什么 解 绿天鹅 市场黄金价格 fx1800 白银套利 加拿大元汇率 bullish 港币兑换美元 pee 金价走势预测 ltc 美元指数dini 币世界快讯 夏盈盈 旧日噩梦 公信宝 沙特 军事 受伤 3号 中青 回归 就应 巴拿马 513部队 总理 铸舰 沦丧 对方 多好 欧洲 东来 企业 苹果 经验 秀翻 兴博杯 美国总统 核实 40个 非官方 冰雪 风口 Comic 大立光股票 猛烈打压 黄金k线走势图 金价走势分析 美金兑港币 蜡烛图 单均线交易 sosobtc 什么是头寸 汇率日元 希腊公投 后座议员 道琼指数 gateio 台股 hc币 sdag 美圆指数 谦益农业 360币 riyuan 反制 世界杯 警员 印度 校外 窗口 3万 24人 手术室 伤残 他人 人说 主题 烘焙 蝎子 是什么 美元 功能 上手 提高 Beta 藏区 选科分 空砍 马思 一开 届中街 今天美元走势 实时行情 今日石油价格 纽交所 白银价格 隔夜美股行情 黄金降价 gotowebinar 美元指数k线图 hiwifi 缩表 银行回收硬币 即时外汇 vshen 英国股市指数 空头回补 国际石油价格 玩客 加币汇率走势 国际油价趋势 2012年金价走势 btcchina 间谍车 微比特 pai币 首尔至平壤 专家 惩罚穷人 地球 封信 金句 完成 课堂 耳机 核工业 协议 批量生产 下水 两艘 伊朗 在朝 彻底 欢迎 放弃幻想 S400 防空导弹 肢解 视频 写下 法院 老赖 上下其手 看看 千元 七旬 大爷 30岁 闪婚 妻子 真 侧脸 成鬼 驾校 消防员 心脏 10分钟 老师 扔书 砸伤 七级 获赔 31.7万 门生 熬夜 皇马 欧冠 以为 传销 身 82岁 上门 抓住 亲亲 还在 后边 两名 大学生 结果 各不相同 两男 人用 打印机 伪造 交警 开出 3人 上当 中学